方韩战

在过节的这几天,我一直在关注在方韩笔仗,这二位都是我微博上关注的人物,哦,忘了,韩寒没有微博,只有新浪博客。因为这二位都是我欣赏的对象,方的科学精神,韩的独立精神,正是“和谐社会”所缺失的。但是神仙一打架,凡人就遭了殃,枪来剑往,这网络,比央视春晚热闹很多。

文章写得好与坏,这种争论是不会有意义的,因为它见仁见智,爱读金庸,不代表古龙写得很差,爱看评论文章,不代表言情小说不入流,喜欢水墨写意,不代表吴冠中的中西结合油画就很烂。但是如果是涉及到是否代笔这种事儿,那就应该有争论的意义了,他涉及到诚信。判断的标准也只有一个,是,或不是,真相只有一个。而判断的标准也很简单,谁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就信谁的。

人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严谨如法律,也是遵循“原告举证”的原则。当然,原则归原则,在中国这种地方,还真是什么荒唐的事儿都有,比如,医疗纠纷就有“举证责任倒置”这种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条文,大概是因为实在太荒唐,法律界的高人们这些年渐渐也不太提,而是悄悄改成了走“侵权责任法”。但流毒终究是流了出去,以至于在文学这一块,还会有如今天一般的“如果你不能证明这些是你写的,那就是有代笔”这种可笑的事情发生。

这二位原本风牛马不相及。但在韩抛出2000万悬赏后,方受一粉丝所激,先是不屑地说没兴趣,后来终究是挡不住显摆,挑出韩文章一个拉丁文的错误,然后犯了一个小错误,用了具有误导性的“一边悬赏”“一边删文章”这一句话引来韩的反应。这句话本来是有语病,合理的作法,换成小屁民,点个头认个错也就完了。但这是鼎鼎大名的方教主,教主怎么能犯错,即便犯了错,怎么能认错?这在一系列奇怪的逻辑下,方博士犯了另一个更大的错:“只问立场,不问是非”。他偏执地认为:因为我是正确的,所以凡是跟我唱反调的就是错误的,人人得而诛之。于是好戏开锣。

自信心就如同汽球,越膨胀,离爆掉也就越近。方舟子目前就处于这种状态。一个人,纵横江湖十余载未尝败绩,不说以前,就说过去的2011年,杀唐扳李打罗,每年在新语丝上拎出当年度的十大败将来排座次,谁敢横刀立马,唯我方大将军,骄傲自满,自然而然。方博士在多年一胜再胜的鲜花与掌声中,终于相信并且坚信自己是一贯正确而且是永远正确,这就完了,躺纪念堂的那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农村包围城市,从东北打到海南,后来怎么样呢,整运动搞文革,党同伐异,生灵涂炭。

由于方博士熟谙应试作文的技巧,并在多次的“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的理想”、“一次有意义的春游”、“难忘的一天”、“第一次做家务”中历练,在光荣地成为县高考语文状元之余,其脑袋瓜子也悲摧地被“正统”格式化,他以为,初二的学生作文是不可能谈到性的,他以为,学生是不可能写文章来反映对现行教育的反感的,他以为,一个人,15岁的文章是必须保持跟30岁的文章一致的。在这些合理或不合理的怀疑之余,按照合理的过程,应该是先得出一个假设:这不是他写的,然后下一步去寻找证据,如果证据不合理或不充分,那么这个假设就不成立。不幸的是方博士直接把这个假设直接当成了结论。原因就象前面说的,方博士由于长期正确,并且在180万粉丝的喝彩与起哄下,他就真的以为自己将一贯正确而且永远正确。

于是方博士开动科学的机器开始筛起了韩的文章和采访,由于方博士已有结论在前,所以接下来的几篇讨韩檄文也就成了为找证据而找证据的具体表现。博士钻牛角尖,就成了傻博士。用科学去质疑文学,这事儿确实搞笑。方舟子以为文学就该和科学一样,写文章只能和写论文一样,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要跟实际情况一模一样,又以为凡是文章中的“我”,就必须是作者本人,这里面的事情就必须是作者本人亲历,否则就是造假就不是本人所写就是代笔。这种逻辑是怎么形成的,确实很奇怪,是不是脑袋得用微波炉微一下才行,这事儿恐怕得问方舟子本人。

方博士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每发一篇讨韩檄文,接下来对对手的回应完全不再作实质性的回应,不是挑对方语病就是立场相异人士毫无意义的冷嘲热讽。韩在被迫公布手稿后,方博士居然说“这能证明什么,这只能证明是别人代笔而他是抄的”,死扛,而且反咬一口,这种逻辑,那真的只能用微波炉微才能出来。

每天刷方博士的微博是件很欢乐的事情。方博士不停转发粉丝的喝彩的过程,让我想起了金庸小说里丁春秋这位大仙,在不停的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喝彩声中,方博士得意洋洋:呵呵,弟兄们的心声,呵呵,过奖了过奖了,呵呵,笑纳了笑纳了,呵呵,不要,停,不要,停,不要停不要停……。原来小说里的情节,现实生活中,我以为,这个真没有,但本山大叔说,这个可以有。

按高考语文考试的套路,总结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人无完人,欣赏一个人本身没有错,但因为欣赏一个人而对他的所言所语所作所为都无条件地接受和欣赏,那就是愚蠢,又或者,如果因为他做了件错事儿而把这个人完全地否定,那也一样的愚蠢。所以吧,象微博上有人耍起小脾气说,唉呀,方(韩),他这人怎么这样啊,俺以后再也不鸟你了。那也是一样的笨。就事论事,就这么简单。

学生作文一般都是这么写的,最后一句是:

再过一天就要上班了,啊,这欢乐的春节是如此的短暂。

方博士若是看到篇文章,一定会质疑,一个三十几岁的老男人怎么可能写出如此幼稚的文章,所以,这一定是吴小宝代笔。

发表回复